训练后需要补充碳水化合物——这一点很多健身爱好者都应该听说过。但具体该吃多少?很多人并不清楚。事实上,碳水化合物会刺激胰岛素分泌,而胰岛素是一种能抑制肌肉分解的激素,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合成代谢状态。
这意味着,摄入碳水可以帮助减少肌肉破坏,但它本身并不能直接促进蛋白质合成。实际研究表明,即使碳水化合物降低了肌肉分解,身体的蛋白质净平衡仍然可能是负的。
因此,很多健美运动员会选择在训练后摄入高GI(升糖指数高)的碳水化合物,来迅速提高血糖、刺激胰岛素分泌。这样做不仅能维持合成代谢环境,还能通过抑制“泛素-蛋白酶体通路(UPP)”,进一步减少肌肉破坏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《BMC分子生物学》上的一项研究指出,亮氨酸(一种氨基酸)与胰岛素协同作用,能更有效地降低UPP活性、减少蛋白质分解。也就是说,在饮食中合理使用亮氨酸,对防止肌肉流失很有帮助。
而抗阻力训练本身也会暂时提高UPP,这是身体对训练的正常适应反应。因此,多年来运动员普遍习惯在训练后补充高GI碳水+蛋白质或BCAA,但关键问题还是:到底需要多少碳水化合物?
《美国生理学杂志》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。研究人员比较了训练前低碳水(30克)和高碳水(90克)两组摄入,同时每组都配合约20克氨基酸。受试者完成一小时腿部训练后补充营养。
结果非常有意思:摄入90克碳水的那组血糖上升更明显,但在蛋白质合成方面,各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。事实上,此前研究就已发现,碳水超过30克并不能进一步增强肌肉合成效果。大剂量碳水也并未显著改变肌肉分解的相关基因表达。
研究人员得出结论:肌肉蛋白质合成主要受氨基酸调控,而碳水化合物只需适量摄入——约30克就足够了。这些效应与碳水摄入量或胰岛素水平的高低并无直接关系。
所以,当你训练后喝Vitargo、葡萄糖饮料或其他快速碳水时,请记住:30克已经足够——再多摄入并不会带来额外减肌保护效益(除非你使用外源胰岛素)。控制好碳水量,既能有效恢复,也不浪费“配额”,这才是科学健身的聪明做法!